编者按:
为了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更好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的立德垂范效应,带动感召广大教师见贤思齐,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本报特别采访必赢线路第六届“长安青年学者”代表,听他们分享从教经历,讲述育人理念。
彭瑞花:言传身教更显育人本心
彭瑞花,宗教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民革必赢76net线路支部主委;陕西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浙大城市学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院平湖咨政研究基地研究员;获“必赢76net线路长安青年学术骨干”“必赢76net线路长安青年学者”等人才称号。出版专著《菩萨戒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传菩萨戒专题研究》,主持陕西省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等核心期刊、报纸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研究要报被采纳和批示。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彭瑞花以行为始,以情促学,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育,以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长。
在研究与教学中求索问道
彭瑞花的专业背景是法学和宗教学,主要从事法学、宗教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注重法学与宗教学的交叉研究。她认为,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法学与宗教学的交叉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为党和国家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如果高校教师不进行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那就只能维持现状,依旧在浅层次的教学中照本宣科,无法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彭瑞花说道。如何将开展科研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从科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她探索问道的目标之一。
教学与科研,不仅是高校最基本的两大职能,还是高校教师自身学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体现。谈及二者,彭瑞花说道:“教学与科研,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张力,但从根本上看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她认为,教育促进科研。针对学生疑问抽丝剥茧、寻根探源,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产生新思路,拓展科研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它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爱与激情对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彭瑞花认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为重要。
彭瑞花说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持续的长久的学习动力;有了兴趣,也就有了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这反映了她的教育理念:培养兴趣,因材施教。“我以为,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对学习、科研的兴趣。”她在课堂中用“心”教学,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避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也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培养,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彭瑞花是教育者,是求知的青年学者,是学生前行的引导者。“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果教师三观不正,就会教歪学生,误人子弟。”她认为,良好的师德是老师必备的品格,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教育者也需潜心治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进取,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她把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把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把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相统一”反映了彭瑞花作为教育者和学者的严谨态度与治学模式。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不凡之处,所以要永远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拒绝‘躺平’,于朝夕之间不断提升自己。未来或许有太多不确定性,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上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篇文章做起,积跬步而至千里。”这是彭瑞花对同学们的期望与鼓励。
“长安青年学者”之称,必然离不开彭瑞花的潜心问道。时节如流,她在求知与实践中锤炼身心;岁月不居,她在教学与科研中衡量精进。世界微尘里,彭瑞花阅历川竹风浪,探寻本心的清风。
(撰稿:学生通讯社 宋婷)
李大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教授,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司法政策。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获评学校第六届“长安青年学者”、第七届“教学名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行政诉讼司法政策研究》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行政诉讼视域下的司法批复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李大勇,是严谨传道的教育者,是起而行之的实干者。他埋首于法学研究,为学生、为学校谋求发展;他热忱于教育事业,以幽默、风趣为课堂注入活力。在教学路上,初心如磐,步履不停,是对他的最佳写照。
传道授业,上下求索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在教学工作中,李大勇常与学生互动交流,注重倾听他们的想法,这使他的课堂充满了对思想与学术的包容性。因材施教是李大勇的核心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懂得如何应用知识,他采取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循循善诱,灵活创新。“教师为学生提出合适的发展方向建议,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知行合一,方能臻于至善。李大勇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向内钻”,更是要“朝外走”,将专业知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不懈追索真理的光辉。身处快节奏时代,他希望同学们在体验校园生活的同时,主动去感知和体悟知识的魅力。热爱与积极,永远是学习路上不可或缺的良物。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讲好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德法兼修,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李大勇这样说。
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目标坚定,即为祖国努力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学人才。针对课程设置,李大勇建议学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善并发展人才体制建设,培养优秀的时代接班人,从而实现新时代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有效衔接,促进法学学生向法律工作者的转变。
当今,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已成为一大难题,要缓解这一困境,突出重围,促进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学校还要深入了解社会所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李大勇谈到:“同学们要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社会实践。作为育人单位,要牢牢把握学校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主动加强同法治工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国际组织等的联系,构建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桥梁纽带,形成多主体互动式的培养机制。”
关于教师培养,李大勇认为要教师梯队建设尤为重要。资深教授要做好传帮带作用,中年教师要发挥好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青年教师要甘坐冷板凳,提升科研素养,促进教学能力多方位、全方面发展。
慎终如始,行而不辍
“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行业的工作者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逐步成长。在学校教育和法制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树立浓厚的使命感、责任感,更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和科研水平。”回顾漫漫教学生涯,始终如一与钩深索隐,书写了李大勇的师者华章。
教学相长,教研同步,谓之师道。李大勇深谙这一道理,阐述道:“教学和科研都意味着对过去的超越。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科研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培养出在各个岗位“发光发热”的学生,是教师的使命所在。在他看来,最大的幸福就是通过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实现自我价值。在未来,他将发挥长安青年学者的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做好教育工作,推动科研事业发展,为学校、社会和国家持续培养人才,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撰稿:学生通讯社 孙寒)
郭淼:江河眷顾奋辑者,星光不负赶路人
郭淼,西安交通大学法学博士,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网络政治传播方向硕士生导师;美国福特海斯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2项,出版专著一部,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期刊论文十余篇,连续四年参与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撰写工作。先后获得陕西省第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第15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陕西省课堂创新大赛优秀奖,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演讲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获批陕西省第四批“高校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担任省网信办舆情培训专家,主讲案例课程《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政务新媒体》获评省委组织部推荐的好课程。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教学、科研之路并非一路坦途,但她以严谨、勤奋的态度扎根其中,“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珍惜每一分光阴,努力在成长的路上打磨自我。
红色精神薪火相继“破圈”之路合力求索
为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学,郭淼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工作,针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命题展开思考。她认为,讲好这门学科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与人民性,面向智能化平台型社会的时代语境,关注新闻传播实践、媒体基础设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灵魂,要真学、真信、入脑、入心。
新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批立场坚定、素质过硬的新闻后备人才。郭淼认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仅要深挖红色校史,将红色基因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也要重视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洗礼,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就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郭淼认为,一是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面向地方企业和政府,以学校名义搭建平台,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高水平的横向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建言资政服务;二是在校内组建若干特色鲜明、方向聚焦的专业化团队,开展前沿性和战略性研究,以智库形式畅通与政府信息往来渠道,发挥人才优势。
勤能补拙开卷有益 教研相长笃行致远
“教学搞得好,科研也会做得好!”这是学校一位德高望重老教授对郭淼的叮嘱,也是她这些年投身于教学科研实践的切身体悟。课堂上,师生教学相长,能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激发灵感,为科研提供实践基础和数据支撑。科研中,汲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能够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材料,提高教师水平。“教学科研相互转化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一直在教学科研结合转化的创新方面努力。”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郭淼在践行“融汇经典理论和前沿实践”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坚持着“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独立思考”的理念。她将自己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与新闻学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贯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课堂互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融合思维-融合策划-融合内容生产”全方位能力。
对于此次获聘“长安青年学者”,郭淼感到责任重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和使命,我既要承袭前辈奠定的良好学术基础,沿着特色学科方向继续深耕,更要团结青年教师,聚焦特色专业方向,形成团队合力,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
为师有道心系后生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
好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在郭淼身上展露无遗。有远大的理想信念,热爱教育事业,以身作则感染学生的热情;有广博学识和丰富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优质教育资源;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将自己摸索出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真正让课堂生动、丰富、有趣、有效”;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关于成长,郭淼谈到,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也有助于抵御外界诱惑和负能量干扰,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状态。坚持和书籍做朋友,能够开阔视野,获得启迪。多读书、读好书,永远是快乐和成长之道。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这既是郭淼对自己的鞭策,也与后生共勉。
(撰稿:学生通讯社 周甜甜)
步洋洋:以人为本传师道,潜心教研显担当
步洋洋,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陕西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优秀成果奖,学校2018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法学会刑事法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指南针司法社工服务中心研究人员,陕西省“八五”普法讲师团、陕西省团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
在感悟历史中眺望明天
用心回顾历史,坚定眺望明天。毛泽东曾经为陕北公学的题词至今仍然感召着步洋洋阔步向前。步洋洋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矢志奉献的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国家的宏图伟业中。”
被评为“长安青年学者”,步洋洋感到十分荣幸,认为自己更应该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学识、优秀的教学和前沿的研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
古人云:“教学相长。”在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教学和科研是互相促进、不可偏废的一体两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不能照本宣科。”他谈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他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从未忽略对学科基础理论的探析和对前沿问题的探索。
为实现新时代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步洋洋认为,“法学教育应立足于新时代语境,因势而为、因时而变。”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之应有作用正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之一。
在教学活动中传递信念
步洋洋经常和同学说,作为法科生,应当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永远只向真理低头,而不为五斗米折腰。”步洋洋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相较于应试型教育,他更注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理论知识的传授。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步洋洋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每讲解完一个核心知识点,都要通过随堂训练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做到心中有数。他认为法学具有内容繁杂、体系庞大的特点,一定的教学技巧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懂原理、能理解、记得住、会运用”的效果。
步洋洋谈到,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应当和同事们一起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他最为看重的是对正确价值观的传递,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传递给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在双向奔赴中言传身教
“若爱,请深爱;若教,必全力以赴。”步洋洋认为,得到来自学生的认同是他最幸福的时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可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把他记在心上,让他十分感动,“我记得今年有一位已经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在春节的时候为我送上了祝福,他说无论走多远,都会记得在求学过程中,我对他的帮助和影响。”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步洋洋表示,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他总是提前梳理好预做事件,时常反求诸己,从未拖延片刻。“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流过的泪、吃过的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世面。”他希望同学们能够踏实、勤勉、坚定、勇敢地向着未来走下去,无论风雨,总是一往无前,才能最终见到那云巅之上的风采。
(撰稿:学生通讯社 周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