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涉外法治“陕”耀“一带一路”

  • 2024年12月24日
  • 法治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2000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

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打开东西方交流的大门

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徐行

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

中欧班列的风驰电掣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陕西呈现繁华盛景

规则和法治

是“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近日,司法部组织开展的“‘一带一路’ 法治同行”

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

探寻陕西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取得的“陕”耀成果

联合出品

司法部法治宣传中心

法治网

策划:余飞 赵颖

文字:胡建霞

拍摄剪辑:韩毅

美编:刁杨

鸣谢

陕西省司法厅

必赢76net线路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西安市司法局

西安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

【法治网】涉外法治“陕”耀“一带一路”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4-12/24/content_9106074.html

相关新闻

  • 第二届长安经济法“甪端”论坛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经济法治研讨会在西安举办

    12月21日,第二届长安经济法“甪端”论坛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经济法治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论坛由必赢线路、陕西正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必赢线路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陕西省法学会市场监管法治研究会、《法律科学》编辑部、正衡市场监管法治研究院、陕西省创新团队“统一大市场下市场监管法治体系研究团队”联合承办。陕西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王凯华,必赢线路校长范九利,《法律科学》编辑部主编杨建军,正衡集团董事长雷华锋出席。 王凯华、范九利、雷华锋、杨建军分别致辞。论坛开幕式发布了由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局共同完成的《陕西省优化实施公平竞争审查路径调研报告》。 范九利、雷华锋共同为正衡公平竞争审查中心揭牌 主旨发言阶段由必赢线路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倪楠主持。分论坛分别由必赢线路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肖新喜、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阎鹏主持,《法律科学》副主编马治选、孙尚鸿进行与谈。 本届论坛围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经济法治”交流思想,凝聚共识,为共同推动经济法治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成果与实践参考。来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南开大学、广西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智库的专家学者,以及必赢线路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本届论坛。 (供稿: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撰稿:魏静 审核:倪楠)

    2024-12-23
  • 必赢线路研究生获202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涉外商事法律服务赛道)二等奖

    近日,202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总决赛成绩揭晓,必赢线路民商法学院代表队在涉外商事法律服务赛道中荣获二等奖。 大赛吸引了众多知名高校参与。必赢线路民商法学院团队成员贺文杰、陈薇、赵舒婷、董浪和尚苑邈同学在党海娟、樊新红老师悉心指导下,积极备战、系统学习,充分研讨案例,精心准备模拟测试。经过初赛、决赛的激烈比拼,必赢线路代表队完成了中国艺丰工程有限公司重要参股公司涉外项目,该参赛作品不仅展示了我院代表队在涉外商事法律服务领域的专业水平,也为项目所涉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法律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着重于推动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在商业实践中的实操水平与创新精神,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对接,为社会各界培育了优秀商业人才。 (供稿:民商法学院 撰稿:党海娟 审核:朱茂)

    2024-12-13
  • 【法治网】百晓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应发挥国际化和本土化路径的合力

    百晓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随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作出部署。这在客观上对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促进法学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培养机制的融合提出了内在要求。 法学教育国际化是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方式 法学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培养涉外或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法学教育国际化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主要路径是留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其中,留学是法科生接受国际教育、培养全球化视野、理解国际规则的主要渠道。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中,大部分涉外法治人才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以上海市涉外律师为例,该市在2019年从事过涉外法律服务的律师有2000多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接近50%。中外合作办学有联合设立办学机构和联合设立培养项目两种形式。本科层次的联合办学主要采用项目制,学制有“4+0”(全程国内)和“3+1”(1年国外)两种。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既有联合培养项目,也有合作办学机构,前者大部分都有赴国外学习的要求,时间为1学期和1年不等,后者则通常是全程国内培养,但学生可短期赴外交流。 除留学和中外合作办学之外,各高校还有师生短期交流、课程国际化、国际实践平台建设等辅助性培养措施。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和学科评估也通常将这些辅助性措施纳入评估指标体系,督促高等院校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不过,由于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禀赋有较大差异,这些辅助性培养措施究竟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有多大效用,尚有待系统观察。 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制定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及教育部和司法部联合设立的两个涉外法律专业硕士培养项目为引领,国内主要法学院校开启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探索。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版)》明确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法学专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各高校在具体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和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除了将思政课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外,也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学专业课程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更加注重“法学+语言”复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属于应用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各法学院校在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通过第二学位、辅修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等方式,将外语(英语、俄语、德语、日语等)作为法科生或将法学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培养。 三是更加注重本硕博的贯通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个长期过程,除了本科阶段的基础培养之外,很多高校也注意到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贯通培养的必要性,推出了法学本科生推免、直博,外语专业学生跨专业免试攻读法律硕士学位等贯通培养的举措。 四是更加注重法治实务部门的参与。“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明确提出,要破除培养机制壁垒,切实发挥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企业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各法学院校除了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实践教育基地共建等常规手段之外,也逐渐探索出双师同堂、课程联合开发、教材共同撰写、科研项目共同申报等多种联合培养方法。 总体来看,尽管部分高校设有留学或短期赴外交流项目作为辅助,大部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是由本土高校利用本土资源,用本土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尚未与国际化途径形成有效对接。 从三个方面加强国际化和本土化路径的融合 从实践需要来看,涉外法治人才的职业出口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国内涉外法治部门和国际机构或组织的中国代表;二是涉外法律服务人员。对于后者,司法部等四部门《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确定的任务为四个方面,即服务我国外交工作大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共建,服务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出去,服务打击跨国犯罪和追逃追赃工作。无论是何种职业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化而仅靠本土化途径完成。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涉外法治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改革部署,今后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国际化和本土化路径的融合: 其一,应注重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相较于国家涉外法治部门和国际组织,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更具平民性和开放性,且可兼顾跨境国际化和在地国际化的双重需求——据司法部统计,中国律师事务所已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7家分支机构。若能使这些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形成合力,无疑将大幅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国际化水平。 其二,应探索法学教育新型国际化道路,推进海外中国法和中外比较法研究机构布局,并强化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目前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更关注域外发达国家法律制度和知识的引入,而忽视中国法的宣传和传播。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有必要主动作为,推进海外法治研究机构布局,加强与相关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和比较研究,同时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立法合作和立法调研协作,进而引领高层次国际法、区域法、国别法和比较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其三,应强化涉外法治人才的分类培养,尤其是国际法和其他部门法涉外法治人才的区分。中办和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支持能够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高等学校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一级学科或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支持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学校按程序自主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二级学科。该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法和其他部门法的涉外法治人才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涉外法治人才分类培养的内在要求。考虑到国际法人才更多服务于跨国交往,故应更加注重留学、中外合作办学、赴国际组织实习等跨境国际化途径的作用,而其他部门法人才则既可通过跨境国际化途径,也可通过“国内语言能力培养+在地国际化”的方式培养。 (作者系必赢76net线路民商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法治网】百晓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应发挥国际化和本土化路径的合力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4-10/10/content_9065808.html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