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赵馥洁:“明德”的四重价值意蕴

  • 2024年12月31日
  • 光明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明德引领风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明德的现实重要性。

“明德”一词源远流长,从虞舜时的“舜重之以明德”“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历经夏朝“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商朝“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乃惟成汤……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到西周“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时达到自觉,形成系统,逐渐具备了内涵丰富的价值意蕴。《尚书·君陈》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说,祭祀神的谷物不具有芳香,只有光明美好的德行才是真正的芳香。这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价值。而它的价值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司法活动、人格养成、人才教育等方面,有着充分的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闪耀着灿烂的价值光辉。

“勤用明德”的治世价值

《尚书·君陈》有言,“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就是说治世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至治”),其浓郁的芬芳是会感动神灵的。而“至治”发出的能感动神灵的馨香源自何处呢?它并非源自祭神的黍稷,而是源自统治者的光明品德(“明德惟馨”)。《左传》描述周人的明德观云:“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这是对周时明德之治世价值的充分阐明和高度赞美。

中国古代对明德之治世价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虞舜时代,但对明德价值的具体阐明,则是从西周初年才开始的。西周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及其姬姓贵族中的执政者,总结了西周王朝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粗野到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治世经验,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重要思想,并把这些思想概括为“明德”观念,明确提出治世要“勤用明德”,认为这是周王朝治世的纲要,也是对虞舜、商汤等历史上明君治世智慧的继承和发展,要求西周的各级官员及贵族子弟传承这一治世智慧。被视为西周史诗的《诗经·大雅·皇矣》,叙述了周族祖先的开国史、壮大史,用“明德”赞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建国治世的功德。《尚书·周书》中《康诰》《梓材》《召诰》《多士》《君奭》《多方》《君陈》《文侯之命》诸篇都明确阐发了“明德”对于治世的重要意义。按照周公等人的阐发,“明德”治世观念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敬天保民”,二是“修身律己”,三是“任贤使能”;“明德”治世的重要性在于“得天命”和“得民心”,其终极关怀就是享有天命、赢得民心、维持政权。

“明德慎罚”的司法价值

明德作为西周治世的核心,还包括一项具有独特性的价值内涵,就是“明德”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明德慎罚”的观念中。

“明德慎罚”最早出自《尚书·周书》,见于《周书》中的《多方》和《康诰》。周公在三监之乱后,向各诸侯国发布诰令,首次阐明了“明德慎罚”观念。他表示,“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意思是说,上天不把天命赐给众位诸侯,就是因为那时各国国君不能常常劝导人民,夏国的官员太不懂得保护和劝导人民,竟然都对人民施行暴虐,使得各项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因为各国邦君的选择,成汤代替夏桀做了君主,他慎施教令,是劝勉人;他惩罚罪人,也是劝勉人;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人不宣明德教,慎施刑罚,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监禁、杀死重罪犯,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释放无罪的人,也能够用来劝勉人。在周公看来,从商汤以来的殷代明君,都是“明德慎罚”的奉行者,周人也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他要求各诸侯国的国君都要奉行“明德慎罚”的原则。

随后,当封康叔于卫时,周公对康叔发告诫之词,即《周书》中的《康诰》篇。其内容包括对殷商遗民的政策、对康叔的道德要求和治国的基本原则。特别突出地强调了“明德慎罚”。周公明确指出,“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意思是,伟大的先父文王,能够彰显仁德、慎用刑罚;不欺侮孤老、寡母,任用该任用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威慑该威慑的人,使百姓都明白他的德政,从而开始缔造了我们小小的华夏,扩大了我们原有的疆域以治理我们的西部领土。

虽然周公没有具体解释明德慎罚的含义,但从上引的两篇文告和《尚书·周书》所记西周的治国理念来看,所谓明德就是实行德政,关爱百姓生存;弘扬德教,引导百姓向善。所谓慎罚就是慎重使用刑罚,尽量减少刑罚,并把刑罚引导到劝人向善的宗旨上来。其实,“明德慎罚”就是通过把司法活动置于德治的范围之内,从而切实发挥明德对司法活动的指导意义。正如《左传》所解释的:“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昭明德,而惩无礼也。”其后,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宽仁慎刑”等法理思想皆是对西周“明德慎罚”观念的发展。

“自昭明德”的人格价值

明德观念不但在治世、司法等政治领域有崇高的价值,而且对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周易·晋卦·象传》对此有明确论述。晋卦的构成是上卦离,象征太阳、光明;下卦坤,象征大地。卦象是光明的太阳升到地面上。依据此卦象,《象辞》的作者阐发了其人格修养的意义:“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意思是光明出现在大地上,普照万物,所以称为晋卦。君子应该效法此卦之精神,使自己已有的光明德性,愈加显明。由此,“自昭明德”就成为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

元初易学家俞琰说:“明德,君子固有之德也。自昭者,自有此德而自明之也。”他把“自昭”解释为“自明”,而把《象辞》中的“明德”释为“君子固有之德”,这其实是受了宋儒“人性本明”的影响。其实,《象辞》中这里说的“明德”,指的就是光明美好的品德。

《象辞》明德观念的新意在于,它指出了明德对于养成君子人格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对西周初年明德观念的重大发展。

“在明明德”的教育价值

对明德价值意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就是《礼记·大学》篇。《大学》是战国时的一篇教育学著作。它通过总结概括“三纲领八条目”专门论述了如何教育培养人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把“明明德”作为首要纲领提出,要求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进而使学习者具有新的人格,达到至善完美的精神境界。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云:“《大学》之道,明德以修己,新民以治人,人道备矣,而必申之曰‘止于至善’。不知止至善,则不定,不静,不安,而虑非所虑,未有能得者也。”

《大学》不但在首要纲领中提出了“明明德”,而且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中,把“平天下”的含义解释为“明明德于天下”。并在叙述中还引用了《尚书》中关于“明德”的论述:“《唐诰》曰:克明德”“《帝典》曰:克明峻德”。这就是说,所谓“平天下”,就是“明明德于天下”。由此,“明德”的意义就不仅如王夫之所云,是“修己”之事,而且还是“平天下”之事。

《大学》使明德观念进入教育领域,使西周初年的“明德”的价值意蕴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跃升。由于宋儒把《大学》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作为育人的基本教材,使“明德”和“明明德”观念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深入人心。宋以后流传的明德和明明德价值观念,主要是通过《大学》的普及化教育而形成的。今天我们知道明德、谈论明德也是受《大学》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积淀,明德价值日渐向诸多社会领域辐射和渗透,被进一步文化化、精神化,逐步内化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能发挥强大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动力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发掘“明德”的价值意蕴、探索“明德”价值渊源的意义之所在。

(作者:赵馥洁,系必赢76net线路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光明日报】赵馥洁:“明德”的四重价值意蕴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12/30/nw.D110000gmrb_20241230_2-15.htm

相关新闻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西安发布】【我是延安】五大政法高校延安集结 共启红色教育新篇章

    赓续红色血脉,探索育人新模式——五大政法高校在延安联合启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 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7月14日,由必赢76net线路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在延安开营,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必赢76net线路等五大政法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共40余名学子在革命圣地延安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在现场沉浸式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立格联盟是全国政法类大学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英文单词“legal”(法律)音译而来。五校联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过行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真正感知先辈奋斗足迹,为自己开展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动力。”必赢76net线路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江表示,此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是五校的首次,通过开展教学交流、参观调研、作品评比等活动,从各地优质红色资源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养分,培养更多新闻专业人才。 “站在清凉山的窑洞前,感受革命先辈们在荆棘载途之中,凭借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意志品质砥砺前行,犹如暗夜中的星辰,熠熠生辉。”必赢76net线路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张有威激动地说,要以参加夏令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能力,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散发自己的光与热。 必赢76net线路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2022年开始,学院与国内多所新闻院校开展合作,依托各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各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优势,共同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新平台、新模式、新方法,合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相关成果获得2024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2022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开展的“从石库门到宝塔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暑期夏令营到2023年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的“黄浦江-宝塔山-太行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再到本次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暑期夏令营,参加主体和覆盖区域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贡献政法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西安发布】【我是延安】五大政法高校延安集结 共启红色教育新篇章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16_5764584.shtml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578c853ace764796a721eaa7558da37f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347/6933491.html?isShare=true https://cmstop.cloud.yanews.cn/p/198853.html

    2024-07-15
  • 【光明日报】“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五校联合暑期夏令营在京开营

    7月14日,“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五校联合暑期夏令营(北京站)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开营仪式。仪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王立艳、必赢76net线路党委副书记刘志彬致辞,参加夏令营的部分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出席开营仪式。 据介绍,立格联盟是全国政法类大学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由英文单词“legal”(法律)音译而来。五校联合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延安五地同步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在国内尚属首次。 此次夏令营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场景创新、模式创新、要素创新,践行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让广大新闻学子在历史与现实辉映的多重场景中思考肩负使命与传播创新。“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必赢76net线路五所高校的新闻学院通力合作,联合举办此次暑期项目,通过师生互派、五地联动、同步授课,合力打造一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政教改大课,力争做到让课堂有温度,让理论有魅力,让信仰更坚定。”姚泽金表示。 此次夏令营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景教学内容,以北京站为例,学员们将在14日、15日赴钱端升博物馆、京报馆旧址、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光明日报社等参观学习,每个实景教学场地都有业界、学界的知名导师进行对应主题的讲座分享。例如,在钱端升博物馆,澎拜新闻时事新闻中心资深记者林平主讲《报道中国法治:回顾与展望》;在京报馆旧址,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屈高翔主讲《邵飘萍新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上海、重庆、武汉、延安也将同步开展实景教学。上海站安排的教学点有近现代出版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上海解放日报社等,重庆站安排的教学点有邹容烈士纪念碑、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武汉站安排的教学点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延安站安排的教学点有延安文艺纪念馆、新华通讯社和解放日报社旧址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徐州介绍。 参加开营仪式的教师代表深情寄语夏令营学生。“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我们五校联合的暑期夏令营在北京开营。希望大家都能拓展视野,精进学养,加深实践,有所收获。”光明日报社北京记者站站长董城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系主任徐锐则希望同学们“重返鲜活的历史现场,追寻先辈们的红色足迹,用我们的镜头记录所见、所思、所感,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感受,筑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生们对未来两天的夏令营活动充满期待。“在此次夏令营中,我们将要走进历史场馆,从先辈们的故事当中获得感召与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新闻工作者们用纸笔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篇章,他们坚持真实与公正,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笔尖传递声音,用眼睛发现故事,用思考挖掘本质。今天的我们更要沿着前辈们的道路,稳扎稳打,开拓进取,真正走进田间巷陌,走到百姓身边,鞋子上沾着泥土带回来的故事将会有蒸腾的烟火气,充满了真实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写出大家理解的、有共鸣的、有意义的好故事。”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闫嘉对记者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瑞一 通讯员王婧怡) 【光明日报】“新传-立格联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五校联合暑期夏令营在京开营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06534eeff9e54f6586783f6485666e92

    2024-07-15
  • 【光明日报】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张载为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实际努力,依然闪耀着不灭的精神光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 张载所设计的理想社会蓝图和所选择的治世方略,一方面仍然遵循着儒家的“大同”“仁政”“礼治”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针对他所生活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面对北宋社会已经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一些有志之士力主改革,张载也是其中之一。但与坚持现实主义路线的王安石不同,张载主张以夏商周“三代”为榜样,确定治世方略。1069年,张载受诏回朝与宋神宗讨论治国方略时提出:“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明确表明了他“法三代”的治世思路。 第一,推行“井田”。通过实行“井田制”解决土地的日趋集中问题。张载主张“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授一方,养民之本也”。他晚年回到故乡横渠镇著书讲学,一方面与弟子们读书论学、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仍体察民情,试验井田制,为广泛推行井田制积累经验。 第二,实行礼制。张岱年曾说:“张载学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以气为本,二是以礼为教。”张载的“以礼为教”,约有二义:一是重视礼的教化;二是崇尚古代的礼制。在礼教上,张载认为“知礼以成性,性乃存,然后,道义从此出”,把“礼”和“德”贯通起来,由“崇礼”引申到“贵德”。在礼制上,张载平生用心于“复三代之礼”,主张实行礼制,确立治世之道。他说:“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司马光曾评论说:“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第三,恢复宗法。张载还主张推行古代的宗法制,他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他认为宗法制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的世代祖先,从而通过宗亲关系凝聚人心,并通过世系传衍继承传统美德,淳厚民间风俗。 第四,推行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张载继承孔子的治世思想也主张推行德治。他说:“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为了推行德治,张载从哲学高度论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他在《西铭》一文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人与我、物与人,都属于天地所生,都秉有天地之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这种“民胞物与”的道德理想,既是修身的根本,也是治世的纲领。 太平之世的价值目标 张载提出的治世方略,并没有停留在急功近利的手段上,而是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长远思考。概而言之,约有四端。 一曰富。张载认为井田制有两大优越性,首先是“足民”。所谓“足民”就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他说:“为政者在乎足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富民是儒家提出的重要社会价值。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之”作为治国的基本要素,并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提出“明君制民之产”,都把“富”作为太平之世的重要标志。张载继承了这些思想,也把“富”作为“为万世开太平”的重要价值目标。 二曰均。张载认为,井田制的第二个好处是“均”。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均平”也是儒家追求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也是张载主张推行井田制的用心所在。 三曰安。张载的井田制、礼制、宗法制、德治等治世方略的选择,其中都内含着一种秩序性的价值诉求,而这种秩序价值所呈现的社会面貌就是平安、安定。在张载看来,礼是天理秩序性的现实展现,礼制具有安立社会秩序的实用价值。张载说:“井田行,至安荣之道。”“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他之所以倡导宗法制,也在于宗法制具有明世系、凝人心、厚风俗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 四曰和。“礼之用,和为贵”,推行礼制,可以实现和谐价值;实行德治,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对于社会的意义,更是和谐。张载在哲学上追求至高无上的“太和”境界,主张“太和所谓道”。张载称“太和”为“道”,从本体和价值的统一上赋予了“太和”以崇高的地位。这种至高无上的和谐,就是张载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张载看来,世间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对立和斗争,但终归会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种至高无上的宇宙和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美好的道德才能实现。而道德上“民胞物与”的境界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好途径。为了做到“民胞物与”,他提出每个人要培植“大心体物”的自觉精神,“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就是说人应超越个体狭隘的见闻和私心,弘大其心境体察万物、承载万物,做到“体物未尝遗”“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样就会具备关怀万物、关爱他人的宏大道德情怀,就能遵循“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的道德原则,就能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从而使社会真正实现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境界。 总之,张载设计的上述治世方略,是由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导引的。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等价值目标,也即是太平之世的构成要素和确立标志。富而平谓之“富平”,均而平谓之“均平”,安而平谓之“安平”,和而平谓之“和平”,合而言之,即是“太平”。在张载看来,这几个具体的价值目标达到了,社会就实现了“礼教备,养道足,而后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的理想状态,此即是“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突出特点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术”与“道”的统一。张载提出的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是实现太平盛世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属于“术”,而它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则属于“道”。我们对它的评议,既不能只着眼于“术”,也不能只看其“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术”与“道”的统一,以治世言,治世之“术”由治世之“道”来指引,治世之“道”由治世之“术”来实现,两者不能割裂。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也体现了“术”与“道”的统一。 其二,“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张载的治世方略包括井田制、礼制、德治、宗法制等,都是传统儒家主张的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治世经验,以此作为北宋时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确有“药方只贩古时丹”的保守主义色彩,而企图用这种方案来实现富有、均平、安宁、和谐等美好的价值目标和万世太平的宏伟理想,只会流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他的理想体现了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 其三,“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历史传统和时代意识的结合。太平盛世的理想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并不只是张载个人的独立宣言,而是历史上诸多思想家、政治家所崇尚的社会最高评价标准。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命李斯“立石刻颂秦德”,其中曰:“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吕氏春秋·大乐》篇认为,先王定制音乐,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娱乐,其宗旨也是为了实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美好社会理想。《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述了班彪对周成王的赞美:周成王年幼时受到周公等人的良好教育,所以他主政后“天下旷然太平”。温庭筠在诗作《长安春晚二首》中赞美他所处的唐代社会是“四方无事太平年”。“太平”,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一直是美好的社会赞词,而且到了北宋时期更广泛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和社会理想的流行词汇。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76年登基后,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公元977年后,赵光义还下令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几部大书。于是,“太平”就成为表达一种时代意识的话语,为人们所熟悉。关心朝政的知识分子们几乎莫不谈“致太平”之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一文中说:“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北宋思想家李觏认为《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书,他阐发《周礼》思想写成《周礼致太平论》,希望以此用于实际,实现大宋太平。可见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兼备的突出特点。 总之,张载用“为万世开太平”概括他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宏大叙事,而是具体切实的殷切表达。尽管同历史上其他哲学家一样,张载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的社会价值目标,却是合理的,他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使命也是十分崇高的。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的按语中所写:“先生……精思力践,毅然以圣人之诣为必可至,三代之治为必可复。尝语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赵馥洁,系必赢76net线路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光明日报】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eaa90cc4ef6437da7dafc04942f008b

    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