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玉琼 李子言
宪法是宏大的。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宪法也是具体的。
从人格独立、人身自由到劳动保障、财产安全,宪法立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项权利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宪法是厚重的,也是鲜活的。
时代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人们就越发能感受到宪法的力量和温度。
你我他,都有一个与宪法相关的故事。
宪法是我的“必修课”
这个秋天,让必赢76net线路行政法学院2023级学生孙义博很是难忘。而这份难忘的关键词,是“宪法”。
11月27日,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总决赛在北京开赛,作为陕西代表队10名选手之一,孙义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90多名青少年同台竞技,通过亲身感受和鲜活事例,讲述宪法故事、传递宪法精神、展示青春风采。
“很荣幸能代表陕西参赛,也很感谢宪法为我架起了一座通往更宽广世界的桥梁。”12月2日,获得高校组三等奖的孙义博告诉记者,在全国舞台上,自己通过宪法对劳动权益的保护,阐述了宪法为何会被称为“人民权利的保障书”。这次经历,不仅让他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成长,还让他对宪法和法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坚定了他作为一名政法学院学生的专业理想。
谈起参赛的体会,孙义博说:“宪法不是生硬的教条,它彰显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鲜活滚烫的。所以,要想讲好宪法故事,要结合日常生活,讲出宪法的温度。”孙义博特意列举了宪法第四十二条中“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以及“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等表述,结合自己实习调研期间碰到的工会组织和司法机关帮助农民工讨薪的事例,给记者阐释了宪法中劳动权益保障的内容。
参加全国比赛,对于孙义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展示机会,更是一堂别样的“法治课”。
“宪法学是我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第一堂宪法课也是我法学之旅的起点。但那时,对宪法的认知,我还停留在书面上。”孙义博告诉记者,如今,他通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和参加“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经历,宪法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文字表述,已渐渐在他心中有了温暖且具体的模样。
“宪法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孙义博说,他将怀揣对宪法和法治的坚定信仰,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争取在未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人在宪法的光辉下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地生活。
宪法是我的职业“灯塔”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12月1日,在陕西省2024年“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暨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展上,一幅书法作品吸引众人的目光。
“我之所以选择写这句话,是因为从业多年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民主法治带来安宁祥和。这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给人民带来的福祉。”陕西唐言律师事务所律师闫军告诉记者,从业30年来,他始终将宪法奉为圭臬。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更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宪法字里行间,都把公民权利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对此,闫军深有体会。
“宪法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宪法的存在。从出生起,我们便成为有独立人格权的‘人’,不论性别、民族或家庭背景,都受到了宪法保护;到了上学的年纪,宪法保障每个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踏入职场,宪法载明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同时保障劳动者享有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条件……”闫军说,宪法精神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人们都可以从宪法中找到依据或解释。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为律师在代理案件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宪法是我执业过程中的‘指南针’。在代理具体案件时,我会依据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来理解和适用其他法律法规,从而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闫军说。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自由、尊严,都在宪法的保护之下。”闫军表示,他将继续以宪法为职业“灯塔”,最大程度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并依托自身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法律教育和法治宣传工作,让宪法精神更深入人心,续写更多与宪法紧密相连的故事。
宪法是我的“老朋友”
“宪法像一位‘老朋友’,我人生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在它的‘注视’和关怀下。”谈起宪法,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的陈楠滔滔不绝。
从高中时在课本上与宪法初次“相遇”,到大学期间选择法学专业后逐条学习宪法的每一项规定,再到如今作为西安市雁塔区司法局法治宣传综合科一名干事后在工作中与宪法“朝夕相伴”……陈楠告诉记者,如今的自己,越来越明白宪法的分量。
而随着与宪法“情分”的加深,如何弘扬宪法精神,让宪法走到群众身边、走进更多人心里,成为陈楠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2月2日,雁塔法治公园正式开园。当日,作为讲解员的陈楠,带着参观人员逐一领略雁塔法治公园里的法治风景。
“这个形状就像一棵大树的雕塑,是我国法律体系的象征,树干是宪法,树冠是民法、刑法等从宪法原则和精神延伸出来的法律分支。宪法是母法,是其他所有法律的来源和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共有现行法律303部、行政法规601部、地方性法规2万余部,这些都是宪法的‘孩子’。”走到雁塔法治公园内一组名为《宪法树》的雕塑前,陈楠提高了音量,一字一句给参观者讲述宪法的来历、作用及重要地位,并郑重地告诉大家,没有法律,任何人的安全都无从谈起,任何社会秩序也不复存在,大家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自由生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如同金钟罩一样保护着大家,因此,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是所有公民的共同职责。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陈楠告诉记者,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并不是件易事,需要千千万万司法、普法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而自己有幸成为法治中国建设浪潮中的一员,无比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他说:“路虽远,行则将至。我将继续扎根岗位,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弘扬宪法精神、传播宪法知识,推动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群众新闻】我和宪法的故事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90838.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